我的后作文教學三部曲

2019-08-08 00:00 發(fā)布

暫無內容  年級 / 2003 0 0


班級作文周報的正常出版,需要學生每周的正常寫稿,投稿。若說周報是產(chǎn)品,那么就不能少了原材料,原材料越豐富,產(chǎn)品越精彩,于是便要求學生寫每日素材。

管老師在《我的作文教學革命》中有一段話寫道:真正的寫作,第一要緊的能力是發(fā)現(xiàn)。積累寫作素材,篩選組織寫作素材。寫文章,第一要解決的,不是審題,不是構思,不是行文,不是語言,而是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的米。

每日素材就是讓學生簡要記述一件事,也可以詳寫某個細節(jié),還可以是情緒,情感抒發(fā)。讓學生每天“拳不離手,曲不離口”的動動筆,留下寫作素材,不即不離的有一種“寫著”的狀態(tài),也充分考慮了師生雙方的承受力,三五句話學生沒有壓力,也更容易寫出精彩之句,老師一表揚,寫得更起勁了,多寫幾句超額完成任務,又是表揚。三五句話,老師掃一眼完成了,也承受得起。

起先總有學生說一天下來,沒什么事可記錄,偶爾還有學生抱怨無事可寫。甚至還有老師都認同,說學生一天到晚沉浸在作業(yè)堆里,學校、家里兩點一線沒什么可記錄的。其實不然,學生并不缺少素材,缺少的是發(fā)現(xiàn)。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發(fā)現(xiàn)那些被忽略的細節(jié)并將它放大保存。我常用的方法是提醒,表揚以及師生共寫。

例如某一天夕會時,梓祺同學說少了本書。但我一眼看到的是他那因體育課跑過后全都豎起來的頭發(fā),趕緊給他拍下那獨特的造型,當時很多同學都看到了,也覺得那發(fā)型太搞笑,于是當事人和對這一幕印象深刻的同學就都有了一個好的素材。除了這種刻意的提醒,還有一個就是表揚那些能發(fā)現(xiàn)并描寫平凡的生活中不同之處的同學。

每日素材,除了是班級周報稿件的來源地之外,同時也是我作為班主任了解班級動態(tài)的電子眼,是進入學生內心的溝通橋。孩子們每天都要寫每日素材,而且為了內容的真實,素材內容必須是自己的真實生活。那么學生就不可能去捏造那么多虛假的事情。高頻的練習造就了內容的真實。孩子們寫的內容必定會反映一種真實的狀態(tài)。班級的問題,孩子們的情緒,學習的壓力等等都能在素材中讓我獲悉,從而一一去解決。同時在批閱素材的時候,我會在素材的后面寫上一句話,有時是贊同,欣賞。有時是開導,解釋。一句話,能讓學生獲得巨大的支持和鼓勵。這種溝通不僅是師生之間的,還可以是學生之間的,親子之間的。例如,上一次鄒懿涵同學就以詩的形式寫了一首《假如》表達對生病的母親的關懷。我把它拍下發(fā)給家長。告訴她:孩子很心疼你,別太累了。早日康復!于是一篇素材就巧妙的架起了我們雙方之間的溝通橋梁,讓親子之間,家校之間關系融洽。

不光是學生寫,教師也要寫。安東尼·海恩斯在《作文教學的100個絕招》中寫道:學生不僅僅是從我們所教的內容中學習,他們也從我們的行動中學習,不管你喜歡不喜歡,我們就是學生的樣板。所以,經(jīng)常學生寫作的時候,我也在每日閱讀的小課桌上努力去寫,在班報上發(fā)表自己寫的內容并讀給他們聽。老師自己都能堅持去寫,孩子們看到了不管寫得怎樣,至少在心理上是不會排斥的。同時教師每天記錄對教學的思考和反思是可以促進我們專業(yè)的成長。管建剛老師10年磨一劍的例子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