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指導是寫作教學的一個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學生寫作常常是無病呻吟,語言干癟,缺少真情。這些都與我們的作文指導有著密切的關系。甚至有教師把作文題扔給學生,就讓其開始寫作文。真是“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,老虎吃天無從下手?!蹦隳茏寣W生給你呈現(xiàn)什么樣的美文呢。為此,每次作文指導要唱好三部曲。
“問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?!睕]有“源頭活水”就不會有佳作誕生。《語文課程標準》也提出“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,調(diào)查,訪談,閱讀,思考等多種途徑,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。”在寫作文之前,教師要讓學生圍繞作文題目搜集生活中的素材,對這些材料進行篩選,找出最能扣題的素材為我所用,厚積必能薄發(fā)。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景散文時,我以每一篇課文為例,先學課文,感悟四季;再讓學生觀察自然,要求運用一些課文中的寫法,學寫片段,并在班級交流,這樣以來,學生寫得多了,積累的多了,感悟的多了,自然就有話可說了。 《語文教學通訊》2013年B刊第5期吳如廠老師的《到民間采風去單元作文教學設計》一文也是在引導我們認識寫作前素材搜集的重要性,學習如何指導學生搜集素材。吳老師在引導學生每學完一篇課文后,都要搜集相應的寫作素材:學完《云南的歌會》,讓同學們拿出筆來寫一個場面,再去讀一讀《云南的歌會》,看看你是不是學到了些什么,以及會不會寫得更好一些;學完《端午的鴨蛋》,吳老師讓同學們寫一寫舌尖上的淮南;學完《吆喝》,吳老師讓同學們搜集一下身邊的民俗文化,記下來;學完《春酒》,讓同學們留心觀察或者采訪一下長輩,了解家鄉(xiāng)的民俗,寫下你最感興趣的一個民俗。這個前奏做到位了,后邊的主旋就會順暢演唱下去,否者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為第二個東施。
寫作技法的指導是必要的,如同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。有了方法,再加上學生扎實的語言功底,豐富的素材積累,厚重的生活感悟,就不會是花拳繡腿了。同樣是寫具體作文指導,由于老師的課堂點撥不同,學生課上課后的表現(xiàn)就不一樣。例如:
張老師的作文指導《又見重陽》,課堂教學環(huán)節(jié)如下:
師:先讓學生說一說在重陽節(jié)寫一篇作文從哪些方面寫?
生:可以記事和寫人。
師:事和人怎樣寫?
生:從肖像、語言、動作、神態(tài)、心理等方面寫。
師:就動作描寫進行解釋,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動作描寫,并列舉:
教材中《走一步、再走一步》動作描寫:
我們現(xiàn)在就去爬吧!”有個孩子叫道。他們就朝一座懸崖飛跑而去。
我終于爬上去了,蹲在石架上,心驚肉跳,盡量往里靠。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邊緣移動,我看在眼里,嚇得幾乎暈倒。
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?!翱匆娏??!蔽艺f。
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巖石,而且踩到了它。
教師讀,學生表演過程。
接著再讓學生朗讀《背影》中的一段動作描寫:
(他)蹣跚的走到鐵道邊,慢慢探身下去,尚不大難??墒撬┻^鐵道,要爬上那邊月臺,就不容易了。他兩手攀著上面,兩腳再向上縮;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,顯出努力的樣子,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,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。
生:找出動詞,體會動作描寫的表達效果。
師:師與原班語文教師交往,讓學生觀察過程,并記下動作,描寫好的學生每人一個桔子當場讓學生吃,觀察吃的動作。
生:全班交流吃桔子的過程。
師:讓學生交流點評,接著讓學生到黑板上用恰當?shù)膭釉~及修飾語描寫老師與原班語文老師交流的過程。
生:上黑板寫,組員幫助,小組對比。
師:點評。
以上教學過程中,教師不斷創(chuàng)造情景,讓學生借助教師的肢體語言親自體驗,學生對老師的描繪恰當、貼切、生動。學生在課堂上找到了寫作的突破口,枯竭的思維被打開了,學生的寫作潛能得到了極大地開發(fā)。
黎老師的作文指導《寫真實 寫具體》課堂教學環(huán)節(jié)如下:
師:列舉作文犯難的兩種現(xiàn)象,引入課堂,接著出示兩則案例。
生:分析案例中存在的問題。
師:歸納寫不真實,寫不具體的的原因,接著讓學生就材料二《抓泥鰍》過程讓學生談談如何寫具體。
抓泥鰍:一個晚上,我和小舅一起拿著手電筒去夾泥鰍。我們拿著一把夾子,一只紅色的桶,兩盞燈去夾泥鰍。我們?nèi)ノ彝馄偶液箝T的地方,我們一到那里,沒有夾到半條。我們倆來到田邊,田邊那里的泥鰍可多了,條條都很大,我小舅很輕松地夾著泥鰍,最后我們夾了很多,就回家了。
生:從抓泥鰍環(huán)境,抓泥鰍的過程,抓泥鰍時的心理,抓泥鰍后的感受等方面擴寫,形成完整的文章并交流。
師:出示修改后的文章,學生讀并體會寫具體的作用。
生:寫作實踐。
以上教學過程老師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過程,學生只有語言生成,但沒有情景體會,學生的寫作思維沒有打開,因而在寫抓的過程時寫不具體。
兩位老師同是寫作教學,張老師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,從演、觀、說到個人寫、小組寫,學生的潛能被完全挖掘。而黎老師卻沒有設計好教學環(huán)節(jié),未能開啟學生寫作潛能,其實張老師的教學證明了“磨刀不誤砍柴工”的典故。學生的寫作潛能開啟了,思維打開了,寫文章這個“攔路虎”也就解決了。因此寫作技巧的合理傳授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潛能的開啟,語文教師要在這點上多下功夫,多做文章,改變過去純理論的寫作技巧指導模式。 心理學研究表明,模仿是一種心理現(xiàn)象,是人類尤其是兒童的天性。作文是一種技能,客觀存在著某種規(guī)律。"仿寫"作為作文教學的一種手段,符合教育直觀性原則。向學生提供優(yōu)秀的范文,這對幫助學生打開作文思路,引導學生步入作文世界,激發(fā)寫作欲望,培養(yǎng)學生作文興趣,提高習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幫助。如今的初中作文題目已不再直白,而是十分含蓄。如同人進入自然美景中要自己感悟意境,領會仙界靈氣。中國的名言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說得就是模仿借鑒的重要性。 有一次,我拋給了學生一個作文題《生活中的一朵花》,讓他們回家寫。星期天下午,學生把作文交來,我一看作文,傻眼了,才兩周每改作文,竟然這么大的退步。于是,我在網(wǎng)上下載了幾篇范文在班上朗讀,分析了幾篇范文的可取之處,并講評了這次作文中的問題。之后讓學生在去寫作文,結果收到了事半功倍背的效果。真可謂“磨刀不誤砍柴工”。 《名師這樣教作文(七年級)》一書中,孫艷老師指導學生寫《窗外那株花玉蘭花》時,就出示了自己寫的下水文,讓學生體會運用了以多角度觀察的方式為序的寫作手法。接著讓學生去讀兩位同學寫的片段,與老師的下水文對比分析,得出優(yōu)劣,感悟寫法。最后,又將一片網(wǎng)上佳作《窗外那株花玉蘭花》展示給學生,師生有感情地朗讀,并對比分析,仿效寫法,學習語言。孫艷老師說:“臨寫是對前人立意、選材、造型、筆墨、構圖等各方面進行研究學習的好辦法,是銜接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的重要手段。在熟練借鑒他人的基礎上,不但向他人借句借格式,還能借氣、借勢,翻出新意,在繼承中創(chuàng)新?!笨梢?,“范文引領”這個尾聲一定要讓聽眾有一種余音未盡的感覺,才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。 總之,一次作文指導,前奏要深思,主旋要精思,尾聲要反思,“三思”做好了,“三部曲”才能達到意猶未盡,相得益彰,珠聯(lián)璧合。一份汗水必然換來一份收獲,寫作水平也必然會有不斷的突破,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,有了臺下十年功,就不怕臺上幾十分鐘了。
這里是評論的內(nèi)容這里是評論的內(nèi)容這里是評論的內(nèi)容